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出要推行面向未來的教育。何謂未來的教育?未來的教育有何走向?如何構建面向未來的教育?整體而言,未來的教育是面向國際化、立足本土化,依託數智化、着力多樣化,關注個性化、致力終身化的教育。未來的教育之變是社會發展、時代發展使然。當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變化巨大。新一代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數字新基建主導着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經濟之爭、軍事之爭、科技之爭、數據之爭的較量日趨白熱化。未來的教育唯有擁抱這些變化,才能使學生在數智化的環境中探尋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在多樣化的教學形態中尋求適切的學習模式,進而成爲符合中國社會之需、時代之需的棟樑之才。
然而,我國面向未來的教育還存在諸多痛點、難點。例如,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不強,長久以來被視爲教育的短板;教育的功利化、應試化現象依然突出,難以較好地貫徹個性化、因材施教的理念;教育評價依然存在以分數作爲評判的主要依據的問題。對於以上種種難點、堵點,需採取“破冰之舉”。
面向未來的教育,需關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破解學生創新能力弱的問題。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學習力、思考力和行動力,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人才。正如全國兩會期間的教育界人士所言,“死記硬背的能力已不再重要,而要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這要求學生富有超前的創新思維與強烈的創新精神,以及將創新思維與創新精神轉化落實到實踐中的能力。對此,教育要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學生學習實踐全過程,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積極採用互動式、啓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思維,幫助學生形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向未來的教育,要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破解難以有效因材施教的困局。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迭代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信息和優質的學習資源,加速了學生學習模式變革。在智能技術的幫助下,學校應致力於推動學生自主化、個性化學習,促使學生主動建立“學習圈”,運用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學習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多學科、跨學科的人工智能新型課程體系能夠依賴大數據與新技術,爲每一名學生“量身定製”學習方案、學習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藉助智能技術精準把握每一名學生的學情,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
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建構雙重教育評價體系,破解“唯分數”評價的困境。雙重教育評價體系即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和學生學業發展的評價體系。學生全面發展評價是對學生大腦和身體發展、健康與安全發展、認知和情感發展、個性和社會性發展、道德和公民性發展以及藝術和審美髮展的評價。學業發展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科知識包括學科概念、學科理論、學科文化、學科能力、學科方法、學科思想、學科本質、學科學習技巧和學科倫理的評價。雙重評價體系不僅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唯分數”評價的困局,而且也可成爲教育評價中功利化、形式化、模糊化等問題的破解之道。
因應時代之需,未來的教育需要持續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的發展之道,聚焦教育中長期存在的難點、堵點,積極探尋解決之策,持續探索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手段與路徑。然而,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技術怎樣革新,未來的教育變的始終是形式、內容、方法,不變的是教育以人爲本的立場、立德樹人的初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對公平與質量的追求,以及教育強國的責任與擔當。唯有在不變中應萬變,把握教育規律、堅守教育初心,才能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並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
(作者系伊犁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2日第2版
作者:李秀雲